作为一名正在备考公务员的人,看到武汉刘小姐的遭遇,心里真不是滋味。花 2 万多元参加中公教育的培训班,本想着有 “不过包退” 的承诺能多份保障,结果没通过考试,对方却说 1.7 万元要分 17 年退,每年只退 1000 元。“等拿到这钱都四十多岁了”,这话里的无奈和失望,恐怕每个经历过公考培训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备考的日子里,身边不少同学和我一样,都曾纠结过要不要报培训班。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2009 年到 2025 年,全国公考报名人数从 105.2 万增至 341.6 万,这数字背后是无数人挑灯夜读的辛苦。正是这种激烈的竞争,让 “不过包退” 成了很多培训机构吸引学员的招牌。我们这些备考者,一方面希望能通过培训提升成绩,另一方面也觉得,万一没考上,能退回大部分费用,也算减少些损失,所以不少人愿意花这笔钱。
可刘小姐遇到的这种情况,彻底打破了这种 “保障” 的幻想。从斩钉截铁的 “不过包退”,变成磨磨唧唧的 “不过包骗”,不仅让学员寒心,更破坏了整个公考培训行业的信誉。中公教育作为公职类职业教育培训的头部机构,本应起到表率作用,却在履约上如此 “忸怩”,实在说不过去。“不过包退” 不是一句大话,而是写在合同里的契约,既然承诺了,就该不折不扣地履行。
其实,这种大包大揽式的发展模式走到尽头也在意料之中。报名人数越来越多,意味着没通过考试需要退费的人也可能随之增加,机构必然面临巨大的退费压力。可他们当初在招生时,只想着用 “不过包退” 吸引更多人报名,把营收数据做得漂亮,却没好好考虑日后如何履约,最后只能用这种 “抠抠搜搜” 的方式敷衍学员,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展开剩余42%对于我们备考者来说,也该更理性一些。不能盲目相信 “不过包退” 的承诺,在选择培训机构时,要多方面了解其信誉和履约能力,而不是只看宣传口号。毕竟,我们报班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顺利考上公务员,而不是为了那笔可能遥遥无期的退费。
当然,行业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监管。早在 2021 年,教育部等 6 部门就要求校外培训预收费须全部进入资金托管专用账户。公考培训的费用也应该纳入制度化管理,比如建立统一的预付费监管平台,让我们能查询到培训机构的资金托管信息,这样才能更放心地消费。
希望整个公考培训行业能好好反思,转型求变,踏踏实实做好内部管理,把精力放在提升培训质量上,让每一单培训都物有所值,而不是再搞这种粗放式的大包大揽。只有行业自律、学员理性、监管到位,这个规模不小的市场才能健康、长远地发展下去,也才能真正给我们这些备考者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发布于:广东省道正网配资-配资中国-配资平台-低息配资炒股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