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年味儿”,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是热闹的爆竹声,还是香甜的年糕香?在无数岭南人的记忆深处,那抹印在门上、镇守家宅、源自木版年画的绚丽红色,才是新年里最安心的底色。
7月12日,博物讲坛“刻痕丹青——佛山木版年画的历史内涵与民俗事象”在岭南天地先行书店温情启幕。本次活动由佛山市博物馆、岭南天地、先行书店联合主办,特邀佛山市博物馆副馆长、中山大学考古学博士王海娜,带领观众穿越时光隧道,深度解读这张独具魅力的佛山文化名片,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热情。
溯源年画,探寻千年传承脉络
活动伊始,王海娜便引领听众探寻年画的起源。“年画,这一风俗节令画,承载着千年的岁时祈福之意。它的起源,可追溯至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与上古时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灵信仰紧密相连。”她提到,北宋时期,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年画逐渐被普及,成为百姓家中不可或缺的装饰。
展开剩余80%“大家请看这幅《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王海娜指着投影屏幕上的图像,“这家‘王家纸马’店铺,很可能就是当时售卖年画的店铺之一。这说明了年画在北宋时期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年画不仅仅是装饰,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王海娜表示,从驱凶避邪到祈福迎祥,年画的主题始终围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寄托。
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佛山自古以来便是木版年画的重镇。王海娜详细介绍了佛山木版年画的兴衰历程:“佛山木版年画始于宋元,兴于明代,盛于清代和民国早期。鼎盛时期,佛山曾有200余家作坊店铺,从业人员近万人,每年能卖出1000多万套年画。”
佛山木版年画之所以独具魅力,不仅在于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题材,更在于它与佛山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在唐宋年间便已繁荣,明清时期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的岭南重镇。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为佛山木版年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市场需求。”
匠心独运,年画非遗绝技“填丹”
在活动现场,王海娜还展示了多幅珍贵的佛山木版年画作品,包括门神画、神像画、历史故事画等,让听众近距离感受这份来自历史的艺术魅力。“大家看这幅彩色套印的《持刀将军》门神画,”她介绍道,“这是佛山木版年画中的典型形象,一对头戴帅盔、身披战甲的将军相对而立,手持大刀,背插福字靠旗,意在祛凶纳福、保佑平安。”
福字持刀将军门神
佛山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极为精细繁复,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王海娜介绍了年画的制作流程:“从画稿、雕版、印刷到开相、染色、描金、填丹,每一道工序都至关重要。特别是‘填丹’工艺,用佛山特产的硍硃填色,不仅寓意喜庆吉祥,还能耐日晒雨淋而不变色,赢得了‘万年红’的美誉。”
她现场展示了木刻印版的制作过程,“佛山木版年画的色彩运用也非常讲究,以红、绿、黄、黑四色为主,色彩鲜艳明快,寓意吉祥如意。”在听众的惊叹声中,王海娜强调在印刷时,必须对齐位置,一色套一色,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民俗密码,年画里的岭南神秘仪式
年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民俗文化的载体。王海娜通过丰富的案例,生动展示了年画与佛山民俗事象的紧密联系:“在佛山,年画与民间信仰、节庆活动息息相关。比如,春节期间贴门神画以驱邪避鬼、守护家宅平安;北帝诞时烧龙衣以祈求风调雨顺;观音诞时焚烧观音衣以祈求家人平安健康……”
她特别提到了佛山地区的龙舟习俗与年画的关联:“每年端午前后,佛山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龙舟活动中,都要焚烧龙衣以示对龙神的崇敬。这种习俗不仅体现了佛山人民对龙的崇拜,也赋予了年画新的文化内涵。”
王海娜还展示了赖少其先生创作的《抗战门神》版画,并讲述了其背后的故事:“在全民抗战的特殊历史时期,赖少其先生借鉴佛山年画中的门神形象,创作了这幅套色木刻版画《抗战门神》。它不仅满足了老百姓过年要‘吉利’的心理需求,更传达出抗战救国的时代精神。”
佛山木版年画不仅是佛山地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一名工艺美术老师,听众李女士对非遗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听完这个讲座之后,我了解到全国各地以及佛山木版年画的历史。我想结合现在的一些新的视觉传达手法,看看能否碰撞出一些设计的火花。同时也希望能引导年轻人关注并更好地传承这份文化遗产。”
此次博物讲坛不仅让市民领略了佛山木版年画的独特魅力,更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热情。正如王海娜所言:“每一幅年画都是一段历史,每一刀刻痕都是一个故事。守护这门艺术,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年味儿永远弥漫在岭南大地。
发布于:广东省道正网配资-配资中国-配资平台-低息配资炒股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