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提起“琉球群岛”,第一反应就是“旅游胜地”“海水湛蓝”,可很少有人知道,这片看似宁静的地方背后却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历史。
原住居民曾在日本长达30年的打压下苦苦坚持,却意外让这片海域保留了独特的自然和文化。
如今他们回头看,这段压抑的岁月似乎留下了一个全世界都稀罕的“净土”。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最后的国王1879年,那是琉球王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展开剩余91%日本明治政府派兵进驻首里城,强行废除了延续了450年的琉球王国,设立了“冲绳县”。
琉球最后一位国王尚泰被迫离开他挚爱的祖国,被软禁在东京。
尚泰王那天穿着传统的琉球王服,神情凝重地站在首里城的红瓦屋顶下,望着这座他世世代代的祖先建立的王宫,知道自己再也不会回来了。
尚泰王在东京的生活十分凄凉。他被安排在一个小院子里,周围全是日本政府派来的"照顾人",实际上是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尚泰王试图通过各种外交手段寻求国际社会的帮助,甚至给当时的清朝政府写信,希望能够恢复琉球的独立地位。但这些努力都没能得到任何回应。
尚泰王离开琉球后,日本政府开始了系统性的文化清洗。
琉球的传统节日被禁止,琉球语在公共场所被禁止使用,甚至连琉球人的姓氏都被强制日本化。尚泰王在东京听到这些消息,心如刀割。
据说他晚年时常常做梦,梦见自己回到了首里城,看到琉球的子民们还在自由地说着琉球语,过着传统的生活。
但每次醒来,面对的只有东京的寒冷和异乡的孤独。尚泰王在1901年病逝于东京,终生未能再踏上琉球的土地。
咬唇封藏的“乡音”1880年代开始,日本明治政府在琉球实施了残酷的语言文化清洗政策。
他们认为要彻底同化琉球人,必须先消灭琉球语。于是他们在学校实行了"方言札"制度,这是一个极其恶毒的惩罚制度。
所谓"方言札",就是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方言"两个字。
任何在学校说琉球语的学生,都会被老师挂上这块木牌,直到他发现另一个说琉球语的同学,才能把牌子转给那个人。
而每天放学前,身上挂着"方言札"的学生会受到体罚。这种制度让琉球的孩子们互相监视,害怕说出自己的母语。
1961年,一个叫佐久间政雄的小学生因为在课间和同学用琉球语交谈,被老师当场抽了耳光,并被罚站了一整天。
他回家后告诉了他的祖父,一个坚持说琉球语的老人。老人听后沉默了很久,然后告诉他:"记住你的舌头,即使不能说出来,也要记在心里。"
从那天起,佐久间政雄开始偷偷记录他听到的琉球语单词和表达方式这种语言压制政策持续了几十年,导致大量的琉球年轻人不会说自己的“母语”。
更可悲的是,许多琉球人开始自我否定,认为说琉球语是"落后"的表现,主动放弃了自己的语言文化。
可正是这种强制性的文化压制,反而激发了一些琉球知识分子的文化保护意识。
他们开始秘密整理琉球语词典,记录传统歌谣,保存古老的仪式。这些努力在后来的文化复兴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底世界的“守护者”比嘉正雄是座间味岛上的一个老渔民,他的一生见证了琉球从被日本吞并到经济被忽视,再到环境意识觉醒的全过程。
比嘉出生在1920年代,那时日本已经统治琉球几十年了。他的父亲是个传统的琉球渔民,教会了他识别各种鱼类、潜水捕捞和尊重海洋的智慧。
二战期间,座间味岛成为了战场。
比嘉被迫参军,亲眼目睹了冲绳战役的惨烈。当美军轰炸机在天空盘旋时,比嘉躲在一个海边的洞穴里,看着清澈的海水变成了血红色。
那场战役中,约10万日军和9万琉球平民丧生。战后,美军占领了琉球,建立了大量军事基地。
比嘉回到了渔民的生活,但发现海洋已经被战争污染,鱼类大量减少。他开始意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当1972年琉球"复归"日本后,日本政府并没有大力发展琉球经济,这在当时被视为歧视和忽视。
但比嘉看到了意外的好处:由于缺乏大规模的工业和旅游开发,座间味岛周围的海水保持了难得的清澈,珊瑚礁和海洋生物得以生存。
比嘉开始向岛上的年轻渔民传授传统的可持续捕鱼方法,告诉他们过度捕捞的危害。
当1990年代旅游业开始发展,一些开发商提出要在座间味岛建造大型度假村时,已经70多岁的比嘉站了出来,带领村民反对这些可能破坏环境的项目。
1997年,座间味村举行公投,决定是否允许大规模旅游开发。
比嘉在村里挨家挨户地讲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最终村民们投票拒绝了开发计划。
"感谢冷落"的反向思维宫里哲是座间味村的村长,1997年那场改变琉球命运的公投的关键人物。他提出了一个当时看来很疯狂的理论——"感谢冷落论"。
宫里哲出生在一个传统的琉球家庭,从小就听长辈们讲述日本对琉球的歧视和忽视。
在大学求学期间,他看到日本本土的很多美丽海滩因为过度开发而变得污染严重,珊瑚礁死亡,鱼类减少。
当他回到座间味岛,发现家乡的海水依然清澈,珊瑚礁健康茂盛。
他突然意识到,正是因为日本政府长期以来对琉球经济的忽视和冷落,才让这里避免了过度开发的命运。
1995年,日本一家大型开发公司提出要在座间味岛建造一个可容纳5000人的大型度假村。
这个项目承诺带来就业机会和经济繁荣,很多村民一开始都很支持。
但宫里哲站了出来,他向村民们展示了日本其他地区因为过度开发而导致的环境破坏照片。
并且指出:"我们应该感谢日本几十年来对我们的冷落,正是这种冷落保护了我们的海洋和文化。现在我们有机会主动选择我们的未来。"
宫里哲提出了一个生态旅游的替代方案,强调小规模、高质量的旅游体验,保护当地环境和文化。
1997年,村民们以压倒性多数投票反对大型开发项目,选择了宫里哲的生态旅游路线。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
座间味岛逐渐成为了一个受教育程度高的游客向往的地方,他们来这里潜水、观鸟、学习传统文化。岛上的经济稳步增长,同时环境得到了保护。
压制意外成为生态"保护伞"琉球群岛,从1429年尚巴志统一琉球三山建立琉球王国,到1609年萨摩藩入侵,再到1879年被日本明治政府正式吞并,琉球经历了从独立王国到被殖民地的命运转变。
日本对琉球的统治充满了压制和歧视。
他们禁止琉球语,强制推行日语;禁止琉球传统服饰,强制推行日式服装;甚至改变琉球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这些政策的目的很明确:消灭琉球文化,将琉球人同化为日本人。
日本的经济政策对琉球同样充满歧视,他们不愿在琉球投资建设工业,也不发展大规模农业和旅游业。
在日本本土高速发展的几十年里,琉球一直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这种经济上的忽视被琉球人视为又一种歧视形式。
但就是这种经济上的忽视,意外地保护了琉球的自然环境。
当日本本土的许多海滩因为工业污染和过度开发而遭到破坏时,琉球的海洋依然保持着原始的清澈。
当日本本土的森林被砍伐用于工业生产时,琉球的森林依然葱郁。
同样地,尽管日本尽力消灭琉球文化,但在远离中心的偏远村庄,一些琉球传统习俗和语言得以保存。
老一辈的琉球人偷偷地在家中教孩子们琉球语,传统的琉球音乐和舞蹈也在私下里传承。
到了20世纪末,当日本和世界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和文化多样性时,琉球群岛因为之前的"被冷落"而保存下来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突然成为宝贵的资源。
2000年,琉球王国的遗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14年,庆良间群岛被列入国立公园;2021年,部分地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久米岛的渔民津喜友曾经这样说:
"我爷爷经常咒骂日本人不给我们发展经济的机会,让我们一直穷。但现在我要感谢这种'不公平',因为它让我们的海还是蓝的,我们的山还是绿的!"
《——【·结语·】——》琉球群岛的历史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课:人类历史上充满了意外和讽刺,压迫有时会催生抵抗,歧视有时会带来意外的保护。
今天的琉球人找到了平衡发展和保护的道路,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历史不仅仅是由强者书写的,弱者的选择同样能改变未来!
资料来源: 《琉球王国史》(东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冲绳现代化进程研究》(琉球大学学报,2017年) 《太平洋岛屿生态保护案例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3年)发布于:河南省道正网配资-配资中国-配资平台-低息配资炒股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